
1. 初衷
MDRT 的夥伴們,大家好!
謝謝各位 MDRT 夥伴一同參與學習,我想請問大家,你們熱愛保險嗎?你們熱愛自己的全人生活嗎?
謝謝,我相信未來的世代屬於對自己的人生與事業心懷熱情的夥伴們!
在展開今天的分享之前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初衷。身為一個從業僅七年半的保險顧問,我認為我在 MDRT 的殿堂獲得了相當豐厚的學習資源。2014 年,我第一次達成 MDRT,當時的感動讓我至今依然難忘,這份感動促成了我樂分享、樂學習的習慣,更幫我創造了許多的幸運。我稱這個過程叫做善意的循環!我希望透過今天的分享,我也能打造這樣的善意循環!如同保險的精神,讓好的價值與心意得以不斷延續!
今天的主題是「這樣思考,更能啟動變革」。一直以來,我最想推動的變革,正是在我所投注心力的保險領域打造所謂的善意循環!因此,今天會和大家分享我所遇到的歷程與體悟,中間有挫折也有成長!期待與您交流!
各位,現在讓我們透過學習與分享,訂製屬於我們的善意循環吧!
2. 「少,但是更好」的核心價值
在業務領域中,我是一個熱愛工作並且富有責任感的工作者。我今年 32 歲,是公司目前最年輕的經理。除了在業務上不斷尋求突破,我也期待自己在擔任管理職的同時依然保持業務行銷的習慣。
當然,我也想追求面面俱到,希望兼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因此曾經有一陣子,我忙到分身乏術。
我注意到,「時間」、「體力」、「金錢」都是有限的資源,往往在希望兼顧的狀況下,我的資源因為分散而無法兼顧所有重視的人與事物!換言之,努力達成目標固然讓我感到快樂,但體力的疲憊,以及隨之升高的心理壓力促使我進行了深刻的反省。
我很喜歡洛克菲勒大學細胞生物學博士 Barbara Ehrenreich 在《失控的正向思考》一書中提到的觀點:真正的正向思考是具備面對現實的勇氣。在現實中,想要面面俱到的我距離 MDRT 鼓勵的全人生活越來越遠,因此我需要重新審視我的生活,反思自己究竟犯了什麼錯誤。
林語堂有一句話說:「生活的智慧,就在於消除那些不必要的東西。」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知名評論家Greg McKeown 在《少,但是更好》這本書中提倡的所謂「專要主義」 (Essentialism),也許正是其體現。所謂「專要主義」的最重要核心價值可以說是「更少但更好」。我們若用一張圖來說明,將會更加清楚。
事實上,我認為每一位 MDRT 成員都擁有滿滿的能量,多數的夥伴都對生活充滿熱情、聰明、有智慧且事業心強。然而,我們常常在日常生活中失去將多數瑣事與少數要事區分開來的能力。於是,能量分散的結果讓我們,至少是當時的我,越來越分身乏術,越來越感到無法發揮實力。
如果您的感受還不夠深,那麼作者所提及的「成功悖論」四階段或許可以進一步促使我們反省:
第一階段:當我們擁有明確的目標時,它能讓我們因為努力而成功。
第二階段:當我們取得初步成功後,我們成了別人請託或請益的對象。我們開始感受到需要滿足他人的期待,而且不斷有更多的選項和機會上門!
第三階段:當這些選項和機會增加時,便意味著我們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。由於注意力被分散,因此我們感覺分身乏術,但是卻仍然努力兼顧!
第四階段:我們從原本能做出最高貢獻的事情上分散了注意力,成功的影響已經損害了我們最初使我們獲得成功的那份「明確」!
當我看到第三階段時,不得不承認,我的內心暗暗吃驚,想著:這該不會就是我的狀況吧?成功使我從必要的事情分散了注意力,從而使我們忽略了原本使我們創造成功的主要原因!
所以,我跟自己說:改變的時候到了!
剛剛分享的書中提到,所謂的「專要主義者」必須具備以下三項核心理念:
- [選擇] 選擇的力量
- [辨別] 只有少數事情真正重要
- [取捨] 我不能做全部的事,無法兩者兼顧
透過下列圖表,我們可以思考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生活型態:
各位,你們認同這個觀點嗎?
在此,我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:曾經有一位名叫 Bronnie Ware 的澳洲護士,他的工作是負責照料臨終前三個月的人們。他將這些人最常談論的遺憾記錄下來,而這份記錄中的第一項是:我希望我當時有勇氣去過忠於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別人期待我去過的人生!
這個故事給我兩個啟示,第一個是︰說「不」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,而且人生的選擇中不光光只有說不,還需要明確的放下一些看起來不錯,但並非最重要的機會!第二個是︰如果我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,別人就會代勞。
3. 畫出自己的成長路線圖
談到這裡,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曾在年會中學到的一個重要觀念,這是由英國第一所管理學院- 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 Charles Handy 在 1980 年代提出的「第二曲線」 (The Second Curve),藉以說明組織得在第一項優勢還在高峰時,找到另外一條出路,讓組織在向下墜落之前,找到第二個成長動能。我們也可以引申每個人在學習或企業成長的時候都會呈現 S 型西格瑪曲線 (Sigmoid Curve)。成功者必須時刻檢視第一條成長曲線,並在即將達到高峰點前,著手思考第二條成長曲線的可能性。常常思考第二曲線,可以有助於避免因資源與時間有限而無法尋求突破的困境,也是追求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。簡單說,成功者應有一個好習慣:時時檢視第一曲線,經常思考第二曲線。而這也呼應了專要主義所提及的觀點:第一曲線提醒我們必須去發掘將我們帶向成功的核心價值與做法,而我們應該留意重要的訊號,聚焦在將精力投注在能將我們帶往第二曲線的選擇上。
學習美術的朋友都知道,有些時候,適度的留白可能是成功畫作的關鍵。於是我嘗試整理出在我的一天中,佔去我大多數時間的事情,並且認真思考我該在哪個環節還給自己一些空間!我問自己,有沒有哪一件事,是我現在很常做,但是我認真思考後便會覺得並非不可或缺的事!更直接地說,「如果不是明確的好,就是明確的不!」。現場的夥伴們,我們可以試看看做這個練習!請您試看看跟身旁的朋友說出三個您覺得自己做得不錯的選擇:「我是 OOO,我覺得 OOO 是我做得不錯的選擇。」
下一個練習,建議您跟我一起做,並和旁邊的夥伴互動:「我是 OOO,我覺得這三個不錯的選擇中,最重要的事情是 OOO。」
如果您覺得這樣的練習很簡單,恭喜您可能擁有很清楚的核心價值!這也可能是推動我們第一曲線成長的元素;如果您覺得很難,我想這是很正常的。有五個提醒,我們也可嘗試運用,讓自己培養對於選擇的敏銳性:
- 我們必須先廣泛的用心觀察與思考,全面的觸碰可能性,所以社群與搜尋技能不可少。
- 我們應該每天留出思考的神聖時間,反思自己最重要的選擇是什麼。
- 我們要深入事物的本質,看到表象之後的弦外之音。
- 我們應該懂得玩,才懂得創造性思考。
- 我們應該有充足的睡眠,才能讓腦力發揮到極致。
找到真正想投注心力的事情後,如果您仍覺得說「不」有點難,以下八個說「不」百寶箱,幫助我很大!我們可以練習看看:
- 尷尬地暫停
- 溫和地說「不」,或「不,但是」!
- 讓我查一下行事曆再回覆您
- 使用電子郵件自動回覆功能
- 說「好,那我該刪掉哪個優先事項呢?」
- 幽默
- 歡迎您……,我很樂意……
- 我沒辦法……但……可能有興趣
磨練這些說「不」的技巧,是為了讓我們更優雅的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,也是有紀律的管理我們所重視且熱愛的生活。嚴格說起來,我仍在持續學習中,卻已深深感受到透過這樣的訓練,我將更有機會實現我的「天命」,也更有機會遇見「幸運」!
4. 世界屬於對生活擁有熱情的人
在分享這段歷程時,我同時反思著金融科技時代來臨對業務夥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。我想機遇是我們將有機會更專注於核心價值,並且運用科技有效達成目標;挑戰則是,我們所採取的策略是否能駕馭科技?我們是否具備不可取代的價值?
當我們聚焦於「能力」的替代性時,不免會產生擔憂。風險投資公司 Breyer Capital 的創辦人暨 CEO - Jim Breyer 在 2017 年 9 月表示,人工智慧的學習能力將有機會在 2050 年超越人類的學習能力。而這個時間,是來自世界各地最好的 AI 研究人員所給出的中位數數據推算。雖無法確切預測,卻顯見未來趨勢。
換言之,只要可以創造出標準工作流程的任務,經過人工智慧學習以及數據基礎等科技應用,都有相當大可能被取代。
「比多、比大、比快」,AI 都將有機會超越人腦。如果我們無法掌握核心價值,很可能會失去競爭優勢。特別是當區塊鏈 (blockchain) 這項 FinTech(金融科技)的關鍵技術,顯著的引發信任模式的變革時,我們的核心能力與價值將越顯重要。
因此,回歸本質,雖然「比多、比大、比快」,我們都有可能不再具備與科技競爭的優勢,但「比精、比簡、比準」以及其所帶來的「感覺」,我相信都將是壽險從業人員的下一個優勢!除了在思考層面訓練自己練習聚焦在最重要的事,更應該把握科技的應用、建立流程,讓瑣事不費力地完成。
在湯瑪斯.佛里曼所著的《謝謝你遲到了》一書中,有一段很精采的註解:把 AI 變成 IA,也就是回歸科技的目的,將人工智慧引導至智慧型的輔助。科技應該使人們能夠化繁為簡、聚焦最重要的事;使人們能夠累積信任,透過數據以簡馭繁,提升決策準確性;更使人們能夠增進效率、提升幸福感,達致「效率工作、輕鬆生活」的職涯與生涯願景!
結語 - 精力善用,自他共榮
最後,我想用柔道的基本精神「精力善用,自他共榮」與各位共勉。這是學習柔道的朋友耳熟能詳的一句格言。所謂「精力善用」,指的是將自己的力量做最佳的應用,我們也可以引申為「以柔克剛」、「以小搏大」、「以簡馭繁」等意義。我們可以用這句格言提醒自己進行「精、簡、準」的思維,從而提高引發變革的可能性。而更積極的意義來自於所謂的「自他共榮」,它指的是自己和夥伴一起成長茁壯。希望今天的分享,能夠實現我的初衷,不只是提醒個人追求進步,也能在進步的過程中,和 MDRT 的夥伴們一起成長,打造永續的善意循環。謝謝您的聆聽,也期待您的交流與回饋!謝謝!

Ken-Wei Chang MDRT 会龄 4 年,曾 1 次获得内阁会员资格。他从业 7 年,热爱寿险事业。他致力于践行全人理念,平衡工作与生活。他是国泰人寿最年轻的部门经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