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財顧問該如何找出最適合客戶的財務規劃?沒有任何一張表格能載明該如何規劃未來,正因為每位客戶有著不同的收入、責任、目標與人生選擇,因此所需面對的風險也不盡相同。與其追求「最好的理財商品」,不如著重在如何替客戶擬定「最適合的財務策略」?這也正是理財顧問的存在價值與體現,在了解客戶的個人情況與人生階段後,量身設計出符合需求且具備前瞻性風險意識的財務規劃。
成功的理財規劃並不是單純從「投資」開始,而是從「理解客戶」出發。從MDRT會員們訪談時所分享的個人經驗,可以了解到「風險意識是根基,資產配置是結構」,客戶的人生願景是最終目的,但貫徹一切服務與規劃是真正做到「以人為本」。
財務評估從風險開始:看見人生的脆弱點
協助客戶規劃的第一步,得從辨別「風險」開始,專業的理財顧問應該先協助客戶梳理生活中的潛在變數,像是:健康問題、收入中斷、家庭責任轉變等,再根據這些情境搭配合適的保障機制。MDRT會員 張麗萍女士特別提到:「我會引導客戶了解風險規劃的重要性,正因為風險難以預測和想像,所以管理和規劃就顯得特別重要。我會詢問客戶他們最擔心的風險類型,每個人都不同。」
張女士表示她並不會只靠對話,更會帶透過保障檢視與醫療支出模擬表,讓客戶具體了解一場重大疾病可能帶來的財務衝擊。這樣的流程不只提供客戶相關建議,更幫助客戶建立起「風險對話」的基本認知與能力,理解哪些是真正會動搖家庭財務安全的根本問題。當這些脆弱點被看見與補強後,財務規劃的地基也就穩了下來。
配置邏輯須隨年齡調整:打造穩固的財務架構
風險保障打好基礎後,資產的累積與配置就能有更清楚的架構。理財顧問們普遍採取「年齡分層」的方式進行投資建議:年輕時偏向成長,中年重視保障與現金流,高齡則轉向穩健與傳承。MDRT會員 劉約崙先生表示:「雖然每位客戶都想要報酬,但沒有穩定基礎,風險來了就站不住腳。」他以「三層金字塔結構」來比喻完整的資產配置策略:底層是風險保障,中層是財富累積與退休規劃,上層才是風險性投資。透過這樣的年齡分層與配置邏輯,客戶可以建立穩固的財務架構,並依人生節奏動態調整目標與策略。
劉先生也提到,透過詢問或問卷所反映出的風險屬性有時只能當參考,更重要的是客戶的實際行為與情緒反應。「有些人說自己能承擔風險,但一遇到市場波動就急著贖回,這就代表真正的承受能力其實不高。」為了避免此類誤判,他建議採用「一年一次資產檢視,三年一個週期調整」的方式,減少短期情緒主導的投資錯誤。
將數字轉化為願景:讓財務規劃貼近人生想像
面對未來與未知的不確定性,理財顧問又該如何引導客戶思考理財規劃呢?MDRT會員 吳幸柔女士習慣透過對於未來生活的想像作為。她常常問客戶想要過怎樣的退休生活?希望未來能生活在哪個城市?年邁時希望跟誰同住?父母的照護計劃要怎麼安排?雖然這些問題彷彿都並非投資報酬率能解決的,卻是理財最根本的起點。她進一步解釋:「這方法可以快速幫客戶釐清退休後的財務狀況,而且在描述理想的生活品質時,理財顧問便能夠憑藉著專業快速找出痛點,協助客戶解決問題。」
她也應用「100法則」(100減去年齡即為可配置於風險性資產的比例)作為風險調整參考,搭配不同人生階段進行個性化配置:年輕人配置成長型商品,中年人注重保險與穩定收益,高齡者則關注稅務與資產傳承。吳女士說:「我常跟客戶說,理財是讓你能選擇想過的生活方式,而不是被迫接受現實。提早規劃,才會有選擇權。」
真正有效的理財規劃,不是計算、不是「理財商品」的推薦,而是一套「以人為核心」的服務過程,是一場有溫度的對話。從風險意識出發,建立穩定的保障基礎;再依年齡與階段配置資產,讓累積與投資有節奏可循;最終,回到對生活的想像與選擇,幫助客戶擁有自己的財務自由與人生主控權,過程中與客戶一同思考、應對,然後與客戶一同共好,正是身為理財顧問的價值所在。
Contact: MDRTeditorial@teamlewi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