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一個大學室友總是說:「嘿,下一篇論文不拖延的話就沒問題的。」我說:「謝了,但好像一直以來都是說起來很簡單:我應該立即停止拖延。但對我來說,這就像告訴那些正在暴飲暴食的人,你應該吃更健康的食物,或者告訴那些心情沮喪的人,你應該更快樂。」
這樣下去是無法戰勝拖延症的。其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。相比拖延症,人們更容易理解前述的例子。
我認為,理性的決策者會作出理性的決策,從而進行具成效的事。當即時行樂猴子想要掌控我們的思維時,比如對我們說:「我剛想起來有關 Nancy Kerrigan/Tonya Harding 的醜聞,快讓我們去看看維基百科的全部內容吧。然後,讓我們去冰箱翻翻看這 10 分鐘以來有沒有加了什麼新玩意。之後,我們來繼續觀看 YouTube,從深海生物開始看,一直看,一直看,直到看到 Justin Bieber 老媽的採訪,直到地老天荒。」那時候已經到下午四點半了,六點半就是晚餐時間。所以很遺憾,今天已經幾乎沒有什麼時間工作了。
這就是我日常的一天。這裡的問題是,在你的腦海中,最不想要出現的就是即時行樂猴子,因為他不懂得如何掌控時間。他不懂除了現在,還有未來需要考慮。他沒有吸取過去的教訓,因為他沒有記憶。他只想著最大限度地享受當下輕鬆、快樂的時光。這就是他活著的動力。
那麼,為何不是每個拖延症患者都躺在陰溝裡呢?為何拖延症患者能夠完成某些事情呢?
答案是拖延症患者還有一項法寶:其實,每個拖延症患者都有一個守護天使,總在最黑暗的時刻守護著他們。有人稱之為恐慌怪獸。恐慌怪獸大部分時間都在冬眠,但當瀕臨期間、又或可能會在眾人面前出醜、又或面臨嚴重的事業危機、又或可能產生其他可怕的後果時,它就會突然醒來。恐慌怪獸經常與我打交道。
讀者發給我的電郵中,有近一半都是關於拖延症的。而我注意到,這些讀者的狀況都很不好。很多人都處於黑暗之中。他們覺得,拖延症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無法想像的惡劣影響。難道只是因為頻繁錯過最後的期限?還是有什麼別的原因嗎?
為了解拖延對人們的生活會造成怎樣的損害,我想向你展示一個已經被使用幾十年的工具,就是「艾森豪威爾矩陣」(Eisenhower matrix)。它把你要花時間做的事,按重要和緊急程度劃分,總共可分為四個象限。你可以將「想把時間花在何處?哪件事情是最重要最緊急的?」作為其劃分標準。這是以 Eisenhower 的名字命名的,他是一個十分高效率的人。
在象限一的事情是指緊急而重要的事情,他會馬上去做。對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,他會先排程再去做。他會把這件事排在日程表的相應位置,因為這件事還是很重要的。
對於象限以外的事情,Eisenhower 沒有浪費任何時間。他說,生命是短暫的,而他有太多的事情要做,所以不要去管那些不重要的事情。他認為,如果不是緊急的事情,比如說今天的郵件或會議,他會委派他人去做。如果這件事既不緊急也不重要,他就會拋諸腦後。
拖延症患者是認同這一矩陣的,但他們也有自己的矩陣。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做不重要或不緊急的事情。而這正是及時行樂猴子最喜歡的,因為及時行樂猴子所做的大多數事情都不緊急。這就涉及到象限一和象限三,即是緊急事件的象限;而這就是恐慌怪獸發揮作用的地方。
我們再來看看象限二。你是如何利用象限二的?嗯,拖延症患者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幫手:這些拖延症患者會把未來的自己委託給它。他們會把它列在要辦事情清單上。如果列在 5 月,那就代表是 6 月要做的事情;如果列在 6 月,那就代表是 7 月要做的事情。我有個很棒的幫手,叫「未來 Tim」。他從不抱怨。我不斷地分配任務給他,他卻一直任勞任怨。
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美好。但是,當我需要完成艱難、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時,他卻不在我身邊了。我們最後想出來一個拖延症患者未有涉及過的象限。
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中,真正重要的事情並不緊急。如果必須定義「重要的事情」,那麼我們可以將會對你的長期目標、價值觀或使命產生極大影響的事情定義為「重要的事情」。想想那些你希望寫在你的悼文上的事情,那些你臨終時躺在床上會回憶,以及可真正定義你人生的事情。
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,而這很少是緊急的。所以當我們把時間花在緊急的事情上時,這些事情通常都不是重要或緊急的事情。通常都是緊急但卻不重要的事情。
這是典型拖延症患者的日常。他們重覆處理著緊急但卻不重要的事情。直到恐慌怪物發狂前,他們都處於象限四。恐慌怪物發狂的原因有:例如我必須回覆這封郵件;必須出席這個會議;或者我必須為這些人演講。拖延症患者會被恐慌怪獸趕到象限三、象限二,然後是象限四,最後又到象限三,就這樣反反覆覆,來來回回。在結束一天的工作時,他們會覺得自己很有效率。當我們完成某件事情時,身體會釋放多巴胺。
完美主義者喜歡象限三,因為你可以把賬單放在一起密封起來,放進郵箱,按下收件箱中的「發送」鍵,讓收件箱空空如也。我們頭腦中的完美主義者喜歡收件箱空空如也。但這對你的悼文重要嗎?當你臨終躺在床上時,他們會談到你空空如也的收件箱嗎?你會回憶你曾經寫的所有郵件嗎?
這裡的問題是,何時才沒有最後期限呢?這是一種長期的拖延,會令人默默承受痛苦,會令人產生巨大的遺憾。當我看到讀者給我發來的這些郵件時,我意識到他們正在遭受著痛苦,其中大多數都是長期拖延症患者。他們覺得在自己的人生中,他們就是個旁觀者。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無法追尋自己的目標,更別提實現它們了。
長期的拖延症不僅僅與你的工作有關。有時候會涉及到你的事業,或者涉及到改善你的人際關係或健康狀態,或者涉及到擺脫毫無意義的人際關係。這些都是拖延症患者不會做的事情。在我們的生活中,我們可能會拖延很多事情,但我們不一定願意承認。

Tim Urban 自其從 2013 年開始更新長篇火柴人插圖網誌 Wait But Why 起,就成為了互聯網上最受歡迎的作家之一,其有關「Y 世代」的文章是當月 Facebook 上分享最多、評論最多的文章。此後,Urban 發佈了數十篇主題不一的受熱捧文章,從拖延症到人工智能,再到外星人,各色內容不一而足。他的文章也會定期在 The Atlantic、Time、Business Insider 和 Gizmodo 等網站上轉載。如今,Wait But Why 平均每月的獨立訪客人數達 150 多萬,透過電子郵件訂閱的讀者超過 380,000 人。與文章一樣,Urban 的演講也涉及諸多主題,包括火柴人在內,並將深度和影響力與幽默和娛樂相結合,致力於取悅和激勵觀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