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最近一期百万圆桌播客节目中,百万圆桌会龄 14 年的会员 Brendan Clune Walsh 和压力生理学家 Rebecca Heiss 讨论了如何挑战自我,以及挑战自我对大脑、身体和生活的益处。Walsh 的挑战是泡在 10 摄氏度的冰水中,这迫使他克服一些严重的忧虑。为什么 Walsh 要在 LinkedIn 上发帖说想尝试让他害怕的事情?他又为什么会选择冰浴?如需收听全集,请访问 mdrt.org/push-your-boundaries。
Walsh:事实证明,无论是事前还是事后,我都被吓得不轻。冰浴之前我很害怕,因为在刺骨的冰水中坐上五分钟,听起来并不好玩。这怎么说都像是一次可怕的经历,尽管据我所看所听,这对我们的健康其实非常有益。泡完之后您会感觉非常棒。这会是一次很棒的体验,当然也有点恐怖。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都是:不要掉进冰里,否则可能会失温而死。这些都对人体有害。
也许只有我是这样,但我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实在很难。我往往会固步自封,所以每当我找到走出舒适区的机会时,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机会,我都会通过这些点滴的成长慢慢接近自己的目标。事实证明,事后我也很害怕,因为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嘲笑我穿着泳衣在浴缸里洗澡,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。
Heiss:我在社交媒体上见过更糟糕的帖子。老实说,你并不孤单,因为很多人都不想走出舒适区。这就是人性。我们享受舒服的感觉,因为大脑认为,如果做非常不舒服的事情,就会导致死亡。
你刚才所说的情况,在科学界被称为“第二类趣味”。还有“第一类趣味”,就是纯粹的找乐子,比如和同事们去喝上几杯啤酒。第二类趣味是“这很可怕”,但最后我们却会自问:“还想再来一次吗?”没有人跑马拉松到第 20 英里时会说:“这太棒了。”马拉松很可怕,但您还想再来一次。多巴胺会让您上瘾。
Walsh:每年都会跟我一起过暑假的几位好朋友对我说:“在某个时候,你对某些部分感到后悔,这件事才能称之为冒险,比如我们会不禁自问:‘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?’”
Brendan,您为什么要吓唬自己?是试图抵消自己想留在舒适区的冲动吗?Rebecca,我在 LinkedIn 上看到您向 Brendan 介绍冰浴的过程。您是如何帮助他完成挑战的?
Walsh:事实上,与其说是想做一件可怕的事,不如说是想做一件事,而这件事碰巧很可怕。我没有刻意去找令我恐惧的东西。这是我想做的事,碰巧也让我感到害怕。
没有人跑马拉松到第 20 英里时会说:‘这太棒了。’马拉松很可怕,但您还想再来一次。
—Rebecca Heiss
不是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。所有数据都表明,这件事对我很有好处,事后我会非常享受,只是这件事碰巧让人害怕而已。而我正好有位朋友 Rebecca,她以前也做过这个挑战,她能跟我聊聊我会遇到的情况、需要做哪些准备。我很高兴她能够帮助我。
Heiss:噢,太暖心了。无论做什么,你都会成功的,因为我认为你抱着正确的心态。但当我看到他要这么做时,我就想:“好吧,那就做好准备。”因为作为一名压力生理学家,我不得不承认,第一次冰浴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。但我必须说到做到。我当时心想:“Heiss,是时候亲身体验一下了。” 因为寒冷的冲击力太大了。那种不适感会让您的大脑立刻产生“啊,要死了。马上要死了。” 的感觉,您很快就会呼吸急促。我们的身体有喘息反射,控制呼吸也是一项挑战。
因此,我给 Brendan 的建议是:“要注意这一点。你的身体反应会非常厉害,你要意识到这一点。开始夺回控制权,并提醒自己:这是你自己的选择,你很安全。慢慢深呼吸,确保自己不会陷入恐慌状态,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陷入恐慌。”
Walsh:此外,我还发现这件事在生活中也为我带来了其他帮助,比如专注呼吸、专注冥想,以及如何与自己对话等等。大脑是一块非常强大的肌肉,您和它的交流方式至关重要。一开始,是它在管理我的呼吸。
但接下来的某些时刻感受并不好。有点刺痛,有点痒,我的大脑会提醒:“快离开这里。”因此,我必须更加专注于呼吸,过去我曾在冥想中做过一些呼吸练习,这对我很有帮助。但就像很多困难的事情一样,我如今发现,冰浴的次数越多,就越轻松。时至今日,这已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只不过是进去 5 分钟,看下计时器,然后挑战就结束了。
所以,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整个演变过程是很有意思的,从“啊,糟糕,我不想做件事。这太痛苦了。我想出去。”,到“现在我迫不及待地想这么做,因为事后它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挑战时的任何不适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