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起刻板印象中的理財顧問,您可能會聯想到以下幾種特質:友善、熱情、跟人人都是自來熟。換句話說,都是外向的人。
但是,鑒於世上約有三分之一至一半的人屬於內向型,因此理財顧問中也可能有相當多的人具有內向型性格特質。一些自稱內向的百萬圓桌會員認為,雖然天生內向的特質會面臨一些困難,但整體上來說,內向特質反而是一種優勢,而非缺點。
瑞士心理學家 Carl Jung 於 1910 年首次提出了內向者和外向者的區別理論。但時至今日,我們常常將其簡單地分為容易害羞與外向兩種性格,卻忘記了他當初的理論是:「內向者喜歡獨處,在獨處中尋找能量;而外向者則在社交中茁壯成長,尋求外部刺激。」
「大多數人都認為,從事金融服務和銷售業的人必須擅長交際,外向熱情,並可以輕鬆與他人產生共鳴。但我不是那樣的人。」百萬圓桌會齡 9 年的 Johan Fanggara,CFP 如是說。
同樣地,百萬圓桌會齡 8 年的 Se Hyuk Lee 表示,他剛開始從事金融服務業時,由於性格內向的關係,上司認定他六個月內就會辭職。但他沒有強迫自己成為一個外向的人——強迫了也不太可能成功——而是決定運用自己性格內向的獨特優勢,尤其是發揮善於觀察和看透他人的能力。Lee 沒有在短時間內會見 10 個客戶,而是選擇與一個客戶會面 10 次,從而瞭解對方並建立融洽關係,轉而簽下更多單子和金額更大的合約。
「對客戶的生活不感好奇和沒有興趣,就不可能找到協助他們的辦法。」Lee 說道。「我的做法讓我收益頗豐,譬如穩固的客戶關係、更好的保單留存率,以及來自滿意客戶的寶貴轉介紹。」
選擇嶄新視角
百萬圓桌會齡 8 年的 Tommy Khoerniawan 也是個性格內向的人,他以外籍人士身份投身金融服務界時,並無任何銷售經驗,因而自覺情勢相當不利。但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放棄,而是決定專注發揮自身優勢。
「我告訴自己,以我目前的實力,我已足夠優秀,也完全符合資格,而且我已實現自己設定的目標。」他說道。「因此,我開始專注於放大自己的優勢,譬如聆聽技巧和提出正確的問題。」
「對客戶的生活不感好奇和沒有興趣,就不可能找到協助他們的辦法。」
—Se Hyuk Lee
百萬圓桌會齡 13 年的 Timothie Sy 在面對自己的內向特質時,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。
「與客戶交談是一項巨大挑戰。」他如是說。「為了做好準備,我背誦了話術和可能發生情況的流程圖。我對著鏡子自言自語地練習。儘管我很努力,但頭兩個月還是一單都簽不成。」
彼時剛大學畢業的 Sy 資源稀少,於是他決定為自己買保險,以便更好地與準客戶建立連繫。
「這個辦法真的奏效了!」他說道。「每當他們問我為自己買了甚麼時,我都會告訴他們,保險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為了萬一我發生意外或離開人世,我的家人還能獲得經濟援助,這對其他家庭也是一樣的。」
「見個朋友」
百萬圓桌會齡 14 年的 Xumin Zhang,RFC 起初為自己生性內向、無法融入金融服務界而苦惱,甚至懷疑自己是否適合這一行。她尤其不喜歡打陌生推銷電話,因為她知道遭到拒絕的機會很高。於是,她決定著眼全局,拒絕關注單個令人不快的回絕。
「也許 100 個人當中,有 90 個人會說不,但總有那麼 10 個人願意參與對話。您可能會與這 10 個人逐一見面,其中一、兩個可能會成為您的客戶。」她說道。「瞭解了大局觀法則,您就更願意打這類電話,因為您知道,當『回絕』數量達到某個水平時,肯定會有人首肯。」
她還重新規劃了與準客戶的面談,讓自己不再緊張。
「我告訴自己:『我要去見一個朋友。』這種簡單的心理建設,有助縮短我與準客戶之間的心理距離。然後,我還制定了一套心理話術:我設想與他們就興趣、工作和生活進行愉快對談,從而驅使他們自然地諮詢理財解決方案。」
Fanggara 也認為這種方法很有用。
「我不擅長應對客戶回絕,因此我不會和他們正面交鋒,而是會分享一個與他們相關的故事或例子。」他如是說。
高敏感顧問
百萬圓桌會齡 4 年的 Jiajia Ji 亦面臨害怕遭到拒絕的挑戰。除了性格內向之外,Ji 還屬於高敏感人群 (HSP)——這是心理學家 Elaine Aron 在上世紀 90 年代提出的一種人群類別。據《今日心理學》(Psychology Today) 的說法,HSP 通常被誤以為單純容易害羞,這類人群約佔總人口的 20%,特點是「情緒更敏感,對疼痛、饑餓、光線和噪音等內外刺激反應更強烈,內心世界複雜」。
「我對遭到拒絕的感受更強烈,所體會到的挫敗感亦更強,通常需要與消極的自我對話作更大鬥爭。」Ji 說道。
她不得不主動提醒自己,當準客戶拒絕時,拒絕的是產品,而不是她本人。她還開始培養自身天賦,運用與生俱來的情緒智商和敏感度與客戶建立連繫,尤其善於透過影片和社交媒體平台,將故事娓娓道來。
「這種方法亦讓我的顧問形象更加立體飽滿。」她這樣說道。「透過單對單線下互動,我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,即認真聆聽、注重細節和表達同理心,從而敏銳地發現客戶的真正需求。」
所以說,儘管刻板印象可能會讓我們產生誤解,但是事實證明,對於理財顧問來說,並無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可言。無論內向外向、不管高敏低敏,各類人士都能在這一行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。只要願意調整思維方式,發掘自己的天賦,做最真實的自我,那便足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