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競爭激烈的理財行業中,溝通力往往是業績成長的關鍵。無論是面對客戶的疑慮、推動理性決策,還是建立長遠信任,理財顧問都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對話技巧與心理洞察。本文將分享三本理財顧問必讀書籍——《關鍵對話》、《影響力》和《非暴力溝通》,並結合三位百萬圓桌會員的真實案例,剖析他們如何運用溝通智慧,從理解客戶到促成成交,打造穩健且長遠的客戶關係。
- 《關鍵對話》(Crucial Conversations)——掌握關鍵時刻的溝通技巧
在面對壓力或敏感話題時,如何保持冷靜、有效表達,是理財顧問必須具備的能力。《關鍵對話》深入剖析了在重要溝通情境下的話術和心理策略,教你如何引導對話走向建設性結果。
百萬圓桌會員鄺遠強(Joe)先生回憶,新冠疫情期間,他的許多客戶因工作受影響——停工、停薪留職甚至失業——而收入大減,部分人甚至無力支付保費。這不僅讓客戶感到焦慮徬徨,也對他自己的業務造成壓力。Joe 說:「全世界都在面對同一個難題,埋怨沒有意義,只有接受現實並解決眼前的事。」他主動透過訊息與電話關心受影響的客戶,了解他們的近況與困難,甚至利用各種渠道幫忙購買當時短缺的口罩與消毒用品,先解決最迫切的生活需要,再維持溝通與聯繫。疫情過後,許多客戶仍感激他當時的真心幫助,並把這份信任延續至今。
對於曾經對保險抱持抗拒甚至防備的客戶,Joe 採取「先理解、再表達」的方式。他並不急於推銷,而是以朋友的態度相處,先建立真誠的互信關係,讓對方有安全感表達自己的顧慮。當客戶願意吐露抗拒背後的原因時,他才針對問題逐一解答,化解心結。「將心比己」是他多年來的行事準則,他相信這是讓客戶最終願意接受建議的關鍵。
至於面對情緒激動、甚至質疑他建議的客戶時,Joe 認為第一步是「安撫」。「情緒穩定後才有可能理性討論,」他說,「如果雙方情緒都被牽動,事情只會惡化。」他會耐心傾聽,找出對方缺乏安全感的根源,並檢視自己是否有哪部分做得不夠好。最重要的是,讓客戶感到被重視與坦誠交流,避免心中留下「一根刺」,這樣合作關係才能長久。
透過學習《關鍵對話》的技巧,理財顧問可以在高壓時刻保持專業與冷靜,不僅提升專業形象,更在一次次關鍵溝通中加深與客戶的信任連結。
- 《影響力》(Influence)——理解心理法則,提升說服力
理財顧問的工作,離不開說服客戶做出理性的財務決策。《影響力》系統梳理了六大說服原則,包括互惠、承諾、一致性、喜好、權威與稀缺,對理財顧問來說,這並不是操控,而是了解人類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,讓建議更容易被接受。
例如,在介紹退休規劃時,顧問可以運用「社會認同」原則,分享與客戶背景相近的成功案例,讓對方更容易代入情境。百萬圓桌會員林昊先生表示,由於其客戶大多是與他年紀相若的專業人士,他會分享其他年輕客戶提早規劃保險及財務的原因——例如早買保費更便宜、可以及早規劃退休——並以一句話點出重點:「穩定嘅工期望就係穩定嘅人生,如果唔去規避風險,點穩定?」他發現,比起單純介紹產品,自己畢業後的財務規劃故事往往更具說服力。
當資源或優惠有時效性時,「稀缺」原則則有助推動行動。不過,林昊強調,這並非迫使客戶,而是將相關資訊納入他們的考慮範圍。他憶述,有位有病歷的客戶一直猶豫選擇哪間醫療保險公司,剛好公司推出免加 Loading 的限時優惠。他對客戶直言:「你可以再諗,但呢個優惠兩個星期後就完,我有責任提醒你,過咗之後就做唔到,而一般嚟講 Loading 係跟一世嘅。」結果該客戶在兩日內作出決定,事後更感謝他幫自己「定落嚟」。
至於「權威」原則,林昊認為,不在於職銜,而在於長時間累積的專業同誠信。他以三個方法建立信任:第一,每次會面後記錄 Meeting Log Book,以便日後精準跟進客戶曾提及的關注點及狀況;第二,當客戶有特定疑慮時,主動解釋條款或查清細節,即使對方最後不購買,亦要令其安心;第三,真誠分享自己家庭背景及成長經歷,讓客戶覺得他不只是銷售人員,而是一位值得信任、可以傾談的朋友。
最重要的是,《影響力》提醒顧問,有效的說服必須以客戶的真實需要為核心。林昊曾遇到一位從事玻璃工程的父親,起初只是想購買人壽保險「俾啲保障屋企」。他沒有急於推薦大額賠償,而是深入了解後,設計了涵蓋意外、醫療及危疾的全方位方案,並以信託形式分年發放人壽賠償,確保家庭教育費及生活費來源穩定。最終,客戶感謝他沒有急於推銷,而是真心為其着想。
對理財顧問而言,《影響力》不單是銷售技巧,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——以心理原則作橋樑,將理性規劃與真誠關懷結合,建立長遠而穩固的合作關係。
- 《非暴力溝通》(Nonviolent Communication)——以同理心打造真誠連結
溝通的本質是理解與尊重。《非暴力溝通》強調四個要素:觀察、感受、需要、請求。它提醒我們,良好的溝通不是辯論誰對誰錯,而是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與尊重。
在理財顧問的實務中,這可以體現在與情緒低落、內向或對金融知識不熟悉的客戶互動時。顧問可以先觀察與回應對方的情緒,再了解其需求,最後提出具體方案,從而化解抗拒並建立真誠連結。
百萬圓桌會員許耀日(Ivan)先生分享道,與其一開始急於推薦產品,不如先清楚了解客戶的需求與想法。他通常會適度放慢語速、降低聲線,並使用正向認同的字眼,如「我明白」「我理解」「我知道你的難處」等,從心理學角度讓客戶感受到被理解,從而更願意打開心扉。
對於猶豫的客戶,Ivan 認為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心中仍有未解決的疑慮,或缺乏決策的鼓勵。此時顧問應細心觀察,透過提問引導客戶整理思緒,釐清核心問題,並給予鼓勵與支持。例如,他會說:「我感受到你還有一些憂慮令你下不了決定,是預算、年期還是購買原因的問題?不如我們每個部分逐一檢視,看看能否解決心中疑慮。」過程中留意客戶表情及回應,逐步化解阻礙。Ivan 亦強調,成交從來不是辯論比賽,而是透過理性與情感交流達致共識。他曾遇過一位偏好短線高回報的客戶,而顧問角度則重視風險管理。透過耐心溝通,了解該客戶因家人生病而需要高流動性資金,Ivan 最終推薦了符合需求的保險產品,成功促成交易。此案例顯示,理性與感性兼顧,才可找到最佳方案。
對於較內向或容易感到壓力的客戶,Ivan 會將自己定位為朋友,而非單純顧問,給予足夠耐性與誠意,用真誠打動客戶。雖然交流可能需要較長時間,但一旦打開心扉,合作關係將更深厚。顧問與客戶的關係應該是長遠的,不應止於簽單過後;真誠的溝通,方能建立持久且健康的合作夥伴關係。
這種以心換心的溝通模式,使理財顧問不僅是產品推介者,更成為客戶財務人生路上的陪伴者。
優秀的理財顧問不斷追求專業成長,而溝通力的提升正是不可或缺的一環。溝通亦並非單一技巧,而是觀察、心理洞察、情緒管理與表達策略的結合。《關鍵對話》教你在高壓時刻保持對話控制,《影響力》幫你用心理學原則提升建議的接受度,《非暴力溝通》則讓你的交流更真誠、更有溫度。
對理財顧問而言,這些方法不僅能應對眼前的對話挑戰,更能建立長期的信任與合作關係,讓業務發展與客戶關係同步成長。
Contact: MDRTeditorial@teamlewi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