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壽險理財行業,穩健的人脈網絡是事業持續成長的關鍵。許多百萬圓桌會員深信,真正有價值的人脈,重點不在於名單的數量,而在於關係的深度與信任。本文邀請三位百萬圓桌會員分享他們的心得,如何將每一次互動,轉化為長遠且有質量的人脈資產。
從問候開始,建立初步連結
簡單的關心,往往是拓展網絡的第一步。許多會員會在非業務場合主動聯繫,例如節日傳訊、生日賀卡或疫情期間的一句問候。這些互動不直接涉及產品,但能讓對方記住你、信任你,為日後的交流打下基礎。
百萬圓桌會員黃耀宗(Joe)先生分享,會利用生日簡訊、節日問候建立「家人級」連結。例如,一位高端客戶生日當天,他特意發訊:「陳女士,生日快樂!記得你上次提到想去BBQ,下次你來我家BBQ,等我好好招待你一家?」對方立即回覆:「哇,連我老公都忘了,你居然記得!」其後,她不僅升級了保單,更轉介了三位朋友——一次用心的互動,意外帶來了多條新的人脈。
Joe亦善於觀察客戶的生活習慣,並利用這些細節提升互動效果。「有位醫生客戶通常在晚上11點後才回覆訊息,我便選擇在這個時段發送重要信息,結果回覆速度比白天快三倍。我亦會留意WhatsApp的在線狀態,確保對方使用手機時才發訊息,既避免打擾,亦讓客戶感受到我一直在線。」這種細膩的時間掌握,讓對方感受到被尊重與關懷,也為未來更多交流鋪路。
他還分享了「生活化關心」帶來的長遠效果。「我記得有位客戶家中有隻狗叫波波,有一次波波肚瀉,我特意介紹了相熟的獸醫給他。這讓客戶感受到,我的關心不僅限於保險業務,也延伸至生活細節。久而久之,他自然會記得我的專業與真誠,並願意就更多事宜向我諮詢,為我創造更多業務機會,也讓我的人脈圈層不斷擴張。」
從傾聽延伸,擴展關係的觸角
建立人脈並非單向付出,還需要懂得觀察與傾聽。百萬圓桌會員往往能從閒談中聽出關鍵訊號——客戶是否正面臨職涯轉變、是否為子女教育作準備、甚至是否剛經歷家庭變故。這些訊號不只是提供服務的契機,也是連接新資源的橋樑。
百萬圓桌會員郭晨暉(Cash)先生分享,他會主動在見客前通過社交平台留意客戶近況,例如職位變動、家庭新成員或健康狀況等,提前掌握關鍵訊息。即使是透過朋友介紹的新客戶,他也會先從朋友口中了解客戶背景及需求,做好充分準備。
這樣的觀察讓他能敏銳捕捉客戶生活中的重要變化,並及時提供相關建議。舉例來說,他曾主動向一位剛升職的客戶送上祝賀,並提醒薪資增加可能帶來的稅務影響,進而介紹適合的延期年金產品,協助客戶扣稅與資產增值,最終成功促成交易,也收穫了對方的口碑推薦。他也分享透過朋友了解同事育兒保險需求的經驗,並耐心解說兒童醫療保障的細節,令客戶感受到真誠與專業,最終促成整個家庭的保障規劃,並因此結識更多家庭圈層的人脈。
面對較少言語、較內斂的客戶,Cash會採用三步驟方法:先透過閒聊熱身,分享彼此近況,讓對方放鬆心情;其後引導客戶談及現有需求與未來目標,不急於推銷產品;最後根據客戶所表達的想法,針對性地提供符合需求的產品建議。這種從傾聽出發的策略,不僅提升了信任度,也為新的人脈連結打開更多可能性。
從關係到策略,讓人脈成為長期資產
穩定的人脈網絡,也需要系統化經營。許多百萬圓桌會員會建立清晰的客戶分類,設定定期回訪的節奏,甚至利用客戶管理系統(CRM)工具記錄每一次互動細節,確保關係維持在最佳溫度。
他們不只是「維持關係」,更是有策略地「設計關係」:年輕客戶重視效率與數碼互動,年長客戶則偏好面對面交流與耐心解說。顧問必須因人制宜,靈活調整溝通方式。在這樣的策略經營下,許多客戶從「一次交易」變為「十年老友」,甚至主動介紹親友,形成自發性的網絡擴展。
百萬圓桌會員鍾子欣(Yan)小姐分享,她會根據客戶不同狀況進行分類管理:需要立即約見的客戶,她會列為第一類;有機會聚會但不一定是談業務的,歸為第二類;而那些曾經見面但尚未成交、需要保持聯繫的,則是第三類。在聯絡頻率與方式上,Yan會使用手機內建的備忘錄記錄每次互動細節,方便隨時查看及跟進。
談到長期經營,她坦言確實有不少「買過一次」變成「十年老客」的例子,甚至有客戶主動介紹親友。她認為關鍵在於「持續保持聯繫的熱度」與「真心幫助客戶解決問題」,這讓彼此關係不只是生意往來,更成為可延展、可累積的人脈資產。
無論是節日的一句問候、日常的一次傾聽,還是策略化的分層管理,這些看似細微的舉動,都是拓展人脈、累積長期合作關係的基石。正如多位百萬圓桌會員所示,成功的網絡擴展並非單純追求名單數量,而是在於以真誠贏得信任,以專業創造價值。當客戶感受到顧問不僅是業務夥伴,更是生活中的可靠朋友時,這份連結便能穿越時間,延伸至更廣闊的圈子。
Contact: MDRTeditorial@teamlewis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