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刻板印象中的理财顾问,您可能会联想到以下几种特质:友善、热情、跟谁都是自来熟。换句话说,都是外向的人。
但是,鉴于世界上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属于内向型,因此理财顾问中也可能有相当多的人具有内向型性格特征。一些自称内向的百万圆桌会员认为,虽然天生内向的性格会面临一些挑战,但总体而言,内向反而是一种优势,而不是缺点。
瑞士心理学家 Carl Jung 于 1910 年首次提出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区别理论。但如今,我们常常将其简单地分为容易害羞与外向两种性格,却忘了他最初的理论是:“内向者喜欢独处,在独处中寻找能量;而外向者则在社交中茁壮成长,寻求外部刺激。”
“大多数人都认为,从事金融服务和销售行业的人必须擅长交际,外向热情,并可以轻松与他人产生共鸣。但我不是那样的人。”百万圆桌会龄 9 年的 Johan Fanggara,CFP 说。
同样,百万圆桌会龄 8 年的 Se Hyuk Lee 表示,他刚开始从事金融服务行业时,由于性格内向,上司认定他六个月内就会辞职。但他并没有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外向的人——强迫了也不太可能成功——而是决定利用自己性格内向的独特优势,尤其是发挥善于观察和研究人的能力。Lee 没有在短时间内会见 10 个客户,而是选择与一个客户会面 10 次,以了解对方并建立融洽关系,从而签下更多单子和金额更大的合同。
“对客户的生活既不好奇也没有兴趣,就不可能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。”Lee 说,“我的做法让我收益颇丰,例如稳固的客户关系、更好的保单留存率,以及来自满意客户的宝贵转介绍。”
选择新的视角
百万圆桌会龄 8 年的 Tommy Khoerniawan 也是性格内向的人,他作为外籍人士进入金融服务行业时,没有任何销售经验,因此他觉得情况对他很不利。但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放弃,而是决定专注于发挥自身优势。
“我告诉自己,以我目前的实力,我已经足够优秀,也完全符合资格,而且我已经实现了自己设定的目标。”他说,“因此,我开始专注于放大自己的优势,比如倾听技巧和问对问题。”
对客户的生活既不好奇也没有兴趣,就不可能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。
—Se Hyuk Lee
百万圆桌会龄 13 年的 Timothie Sy 在面对自己的内向性格时,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。
“与客户交谈是一项巨大的挑战。”他说,“为了做好准备,我背下了话术和可能发生情况的流程图。我对着镜子自言自语地练习。尽管我很努力,但头两个月我还是一单都成交不了。”
当时刚大学毕业的 Sy 资源稀少,于是他决定为自己购买保险,以便更好地与准客户建立联系。
“这个办法真的有用!”他说,“每当他们问我为自己买了什么时,我都会告诉他们,保险不是为了赚钱,而是为了万一我发生意外或离世,我的家人还能获得经济支持,这对其他家庭也是一
样的。”
“见个朋友”
百万圆桌会龄 14 年的 Xumin Zhang,RFC 起初为自己的内向性格无法融入金融服务行业而苦恼,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。她尤其不喜欢打陌生推销电话,因为她知道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。于是,她决定着眼于全局,拒绝关注单个令人不快的回绝。
“也许 100 个人中有 90 个人会说不,但总有那么 10 个人愿意参与对话。您可能会和这 10 个人一一会面,其中一两个可能会成为您的客户。”她说,“了解了大局观法则,您就更愿意打这类电话,因为您知道,当‘回绝’的数量达到某个水平时,肯定会得到肯定答复。”
她还重新规划了与准客户的面谈,让自己不再感到紧张。
“我会告诉自己:‘我要去见一个朋友。’这种简单的心理建设有助于缩短我与准客户之间的心理距离。然后,我还制定了一套心理话术:我设想与他们就兴趣、工作和生活进行愉快的交谈,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咨询理财解决方案。”
Fanggara 也觉得这种方法很有帮助。
“我不擅长应对客户回绝,因此我不会和他们正面交锋,而是会分享一个与他们相关的故事或例子。”他说。
高敏感顾问
百万圆桌会龄 4 年的 Jiajia Ji 也面临着害怕被拒绝的挑战。除了性格内向,Ji 还属于高敏感人群 (HSP)——这是心理学家 Elaine Aron 在 20 世纪 90 年代提出的一种人群类别。据《今日心理学》 (Psychology Today) 所述,HSP 通常被误以为只是容易害羞,这类人群约占总人口的 20%,特点是“情绪更敏感,对疼痛、饥饿、光线和噪音等内外刺激的反应更强烈,内心世界复杂”。
“我对被拒绝的感受更强烈,体验到的挫败感也更强,通常需要与消极的自我对话作更多斗争。”Ji 说。
她不得不主动提醒自己,当准客户回绝时,他们拒绝的是产品,而不是她本人。她还开始培养自身天赋,利用与生俱来的情商和敏感度与客户建立联系,尤其善于通过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讲故事。
“这种方法也让我的顾问形象更加立体饱满。” 她说,“通过一对一的线下互动,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,即认真倾听、注重细节和表达同理心,从而敏锐地发现客户的真正需求。”
所以说,尽管刻板印象可能会让我们产生误解,但事实证明,对于理财顾问来说,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。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,无论是高敏感还是低敏感,各种类型的人都能在这一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只要愿意调整思维方式,发掘自己的天赋,做最真实的自己,那便足矣。